7月5日,辽宁省鞍山市教育局的一份通报引发广泛讨论:9名在职教师因违规有偿补课被处分。
2025年1月以来,鞍山市教育局加大查处力度,严查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。
教师有偿补课被查处事件频发,表面是部分教育从业者师德失范问题,实则暴露了教育体制、监管机制及社会观念的多重深层矛盾。
部分教师将公共教育资源私有化,而家长也被迫成为“共谋者”,其本质是权力监管缺位与教育功利化交织的恶果。强调教师廉洁教学,不仅是师德底线要求,更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。
高压:严肃处理
鞍山市教育局2025年初掀起的这场整治风暴,在半年内密集查处9名违规教师,其处罚力度与覆盖广度折射出教育部门整肃师风的决心。
从处分内容看,该市教育局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,降低岗位、收缴全部违规所得、全市教育系统通报、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等,意味着薪资缩水、职称晋升受严重影响。这种处罚力度被网友描述为“打在违规补课脸上的响亮耳光”,彰显了“双减”政策的“硬核执行力”。
而且,此次行动打破了“法不责众”的潜规则。仅该市铁西区实验学校单次就查处了5名教师。
鞍山市教育局自2025年1月以来加大违规补课的查处力度,体现了对教育公平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,有助于遏制相关现象,减轻学生课业负担,促进教育健康发展。通过公开通报处分结果,也起到了警示和震慑作用。
耐人寻味的是,鞍山早在2017年就曾出台违规补课处理办法,规定有偿补课教师应开除公职并撤销教师资格,被称为“最严禁补令”。而此次处罚虽严厉,却未达此标准,政策执行与文本间的温差,暗示着现实治理的复杂性。
焦虑:教育困局
面对重拳整治,家长群体的反应呈现戏剧性分裂。
社交媒体上,“大快人心”等言论获得高赞。部分家长、学生直言教师常以“考试重点上课没时间讲”制造焦虑,揭穿课堂留白的“潜规则”。
但另一种声音也不容忽视,展现出了家长和孩子教育焦虑的现状:“不补课成绩下滑怎么办?”“重点高中录取线会降低吗?”——这些灵魂拷问戳中教育减负的软肋。
教育焦虑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,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升学竞争的激烈。
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,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,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,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、兴趣班。
这种焦虑情绪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传递和放大,使得学生、家长乃至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
教师不得有偿补课,各级文件要求可谓是三令五申,但仍旧屡禁不止,当升学率仍是学校核心KPI,当教辅机构改头换面为“素质成长营”、“思维训练营”,剧场效应下的集体裹挟,让参与者既痛恨规则,但又无力挣脱。
公平:核心议题
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。
然而,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却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的原则。
部分教师课堂讲授“快、多、难”,或刻意“留白”教学重点;抑或考试超纲出题,多种偏题、怪题占比过高。这些人为制造的焦虑,进一步催化了补课需求。
部分教师利用职权之便,在课堂上有所保留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补课教学中,使得参加补课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巧,而那些没有参加补课的学生则可能被忽视,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。
同时,也应该认识到,虽然传统观念中,人们对教师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,但教师也同时是普通人,一线城市名师补课时薪可高达数百元,远超工资收入,对从业者形成了巨大的利益诱惑。
因此,提高教师待遇,设立合规激励,也是避免“一刀切”寒蝉效应的有效方式。
根治有偿补课痼疾,需从单一惩戒转向综合治理。
师德师风是教师的灵魂,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石。对教育从业者的廉洁教育,也需完成从恐惧震慑到价值认同的升华,培育职业神圣感。例如将廉洁文化融入校园书画、歌谣创作等,用文化浸润替代道德说教。
严查有偿补课,其目的绝非对教师的“围剿”。教育治理的终极命题,不在消灭补课教师,而在构建一个无需补课也能因材施教的良性生态。
大部分网友的支持态度,也侧面反映出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渴求,而持续深化廉洁教育,需超越“抓典型”思维,转向制度保障、校园廉洁文化建设、教师尊严维护的协同推进。
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实现——让教育回归本原,将童年还给孩子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 | 石静莹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李卓华 林琳
【文字校对】杨明珠
【值班主编】刘树强 蒋玉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领航优配-领航优配官网-证券配资APP-配资操盘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